加強多災和巨災風險評估及區劃,夯實防災減災救災基礎
發布日期: 2020-05-13瀏覽次數:17478次
一、全球風險的不確定性正在逐步常態化
2020年是全球綜合風險集中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并蔓延成為全球大流行,現累計感染人數逾425萬,死亡人數超29萬;澳大利亞森林火災持續5個月,受災面積高達186000平方公里,致10億只動物死亡;非洲爆發嚴重蝗災,數量現已達到3600億只,嚴重威脅世界糧食安全;印度尼西亞洪水泛濫成災,首都雅加達和周邊城鎮約17萬人無家可歸;菲律賓、日本鹿兒島火山噴發,進一步引發地震、森林火災等;西班牙遭受風暴襲擊,20萬人電力中斷;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反應禁區附近發生大規模森林火災,使烏克蘭再次面臨核輻射威脅;我國新疆喀什地區、四川成都及世界范圍內加勒比海域、土耳其等地地震活動不斷,等等。德國學者烏爾里希?內克等風險社會理論學家認為“人類已進入風險社會階段”。
二、北京市公共安全各領域仍存在諸多風險因素
近年來,我國公共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向好,但形勢依然嚴峻。以北京市為例,2019年共發生突發事件800余起,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安全生產、城市運行、社會安全等領域依然存在諸多風險因素,仍面臨多種災害同時降臨和形成巨災的風險。自然災害領域,受地理位置、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我市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其中以地震、地質災害、洪澇、風雹、森林火災為主。近三年我市記錄地震活動平均每年70次;三年累計洪澇災害11起、風雹災害12起、地質災害19起。公共衛生領域,受全球化活動影響,新發、突發輸入性傳染病不斷出現,突出的如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8年非洲豬瘟疫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安全生產領域,傳統安全事故風險依然較大,交通事故、火災和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起數和致死人數居高不下,地下管網、超高層建筑、人員密集場所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城市運行領域,我市水、電、氣等城市生命線供給對外埠依賴度高,存在著發生大面積停電、供氣供水中斷等重大風險,且城市基礎設施相互依賴,易發生連鎖反應,應對風險的韌性不足。軌道交通日均客流量超過1200萬人次已成常態,大客流沖擊壓力加大,安全運營風險持續存在。社會安全領域,我市社會治安總體平穩,但各類群體性事件、涉外事件、個人極端暴力事件、重大刑事案件和暴恐事件具有潛在威脅。從近幾年看,“10·28”暴力恐怖襲擊、馬航MH370客機失事、宣師一附小傷人等事件社會影響大、處置難度大、新聞輿論應對壓力大。
三、綜合風險呈現多災同時發生和形成巨災的態勢
綜合來看,各類突發事件風險呈現關聯性、衍生性、復合性和非常規性不斷增強的特點。結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未來突發事件具有較高多點并發、多災疊加、跨類耦合及形成巨災的可能。多點并發。3月19日北京市平谷、延慶、房山發生三起山火,起火點分別位于北京東、北、西三個方向,多點并發特征明顯,凸顯專業應急力量調派和處置壓力。多災疊加。疫情防控期間,作為集中隔離點的泉州“欣佳酒店”于3月7日發生坍塌事故,造成29人死亡,42人受傷,是典型的公共衛生與事故災難疊加事件??珙愸詈?。3月30日,濟南開往廣州的T179次列車在行駛到湖南郴州境內時遭遇塌方,導致列車發電車廂起火,第2至6節車廂傾覆,共造成1人死亡、百余人受傷,是一起自然災害引發的事故災難事件(Natech事件)。巨災風險。突發事件中地震、洪澇等具有明顯的災害鏈或影響鏈式特征,例如重大地震等巨災極易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電力、通訊、交通等中斷,導致供水、供氣等關鍵基礎設施受損,且易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災害,大范圍影響城市運行、動搖民眾信心。
在風險日益綜合和復雜化的今天,開展全域范圍內、整合自然因素、技術因素與社會因素的復雜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深入復雜災害理論、政策、標準研究,開展風險災害精細化描述、量化評估、鏈式特征挖掘、風險地圖繪制,建立綜合災害風險基礎數據庫,對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提高公共安全風險治理立體化、精細化水平至關重要。(本文作者 市安科院 城安中心 周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