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社區韌性,支撐應急體系
發布日期: 2020-07-02瀏覽次數:17705次
韌性(Resilience)是近年由國外提出的理念,在各專業領域中具有不同含義。在災害風險領域,聯合國減災委員會(UNISDR)對其定義為可能暴露于危險之中的系統、社區或社會能通過抵抗或改變來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功能和結構的能力。
自2006年由災害學領域的學者把這一概念引入國內后,我國學者對韌性的研究從早期的社會生態系統應對單一災害的脆弱性與恢復力,逐漸擴展到城市空間結構、公共管理和城市規劃等相關的城市治理理念。2020年初,我國湖北省武漢市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使得韌性城市短期內受到了民眾的極大關注。
我國對韌性理念的研究從早期的探索階段到現在的繁榮發展階段,在對以區域、城市等為對象的宏觀、中觀尺度上的研究卓有成效,但是對城市內部空間尤其是對城市中最為關鍵的空間單元社區方面的研究略有不足。社區在應急管理能力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完善社區應急管理體制的關鍵點在于提高社區的韌性。借鑒國際方法手段,結合我國社會國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提高社區韌性: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欠發達地區社區分散,建筑老舊,配套設施缺失。針對這種現狀,政府可采用合村并居的方法,建設現代化社區,并對原有公共生活服務設施進行改造、升級,改善社區設施環境,提高社區的抗逆力。同時,較發達地區應完善現有配套設施利用率,改善設施資源利用不均勻,加強公共資源的合理利用;二是建立健全協作機制。社區應急管理要合理實施屬地管理制度,構建條塊協同、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明確職責邊界,強化社區與有關機構之間的資源共享,提高社區在應對突發事件時與相關部門的協作能力;三是改善社區人文環境。社區應急管理面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等突發事件時,對社區居民的管理工作是做好應急管理的基礎環節。隨著我國城鎮化步伐的推進,公共交通網絡的完善,加強了人員的流動。當地社區人員組成不在局限于以往單一的本地人員,而是由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甚至不同種族的人員構成。在社區韌性的建設中,要提防人口多元化導致的社區脆弱性加大等問題,要預防文化沖突、地域歧視等帶來的工作壓力,社區應完善規章制度,宣傳文化觀念,營造友善的鄰里關系,提高社區凝聚力、歸屬感和共同體意識,為社區應急體制建設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構筑強大的根基。
社區是建立城市與區域韌性的基石,在參與決策和分散風險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社區也是人作為主體發揮能動性最有效的空間單元,社區尺度的韌性研究更有針對性,結合城市、區域等方面的理論研究,對我國應急體系建設將提供更有力的支撐。(本文作者 市安科院 技術服務中心 趙魏堯 )
|
|
|
|
|
|